我的网想世界
Jan 28, 2007
Jan 21, 2007
客人永远是对的吗?
我常去一家快餐店。他们贴在门口醒目位置的一条标语,引起了我的兴趣:We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Service to any Customers.(中文意思:我们保留拒绝为客人提供服务的权利。)当我第一次看到它,开始是很吃惊的。因为被那句“客人永远是对的”灌输了很多年,耳朵都快生出茧来,突然发现有商家颠覆传统以如此高的姿态开门做生意,令人耳目一新。这个说法在服务行业都不是很常见,何况是一家小餐馆?不过我是100个赞同它。“客人永远是对的”这句话是1909年最先由伦敦的一家百货公司的创始人发起的,本意当然是招揽生意。时过境迁,这句老话放在如今的商业社会,早该更新了。员工,应该被公认为是一个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财富。把员工放在第一位是聪明的做法。如果提供服务的人不快乐,怎么有可能提供真正优质的发自内心的服务,让客人快乐呢?更不用说有少数客人是根本没有道理可言,无条件地纵容换不来理解,反而换来变本加厉的权利被滥用。留住这些有害的客人,只会打击自己员工的士气,长远看来只能对生意不利。
是的,客人永远是对的。不过现在要加一条:如果客人不具备做人最基本的素质---对服务者的尊重,我们有权利谢客,不做你这一单。我们出卖的是时间和服务,而不是尊严和人格。保护我们的员工,就是保护我们最珍贵的财产。让他们满意,有时候比让客人满意更重要。
Jan 15, 2007
无题
与他算不上特别亲密的朋友,只是因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结识,也因为这个机会的结束而没有再见。各自的人生道路上,这样的小小交集,没有上千也有上百吧。尽管合作愉快,但是各自都很清楚各自要走的路完全不同。所以彼此除了一声友好的道别,什么都没有留下。反正是路过,“挥一挥手,不带走一片云彩”。但似乎他的影子并没有从你心中完全消失掉。当你在路上,或在电视中,看到样子和他有点相似的人,或听到发生在他所在城市的新闻,头脑中会不经意地闪现出他来。有点想知道:现在他在哪里忙呢?一切都还好吗?有什么新的打算呢?…还会不期而遇吗?遗憾的是没有他的任何联系方式。因此,这些问题注定将永远没有答案。
日子照过地球照转。看吧,这样具有缺憾美的人生片段,还有无数会继续上演。
Jan 7, 2007
《街头日记》("Freedom Writers")
昨天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,只因为其预告片做得太棒了。结果令人有些失望,该电影本身并没有达到预告片那样的震撼力度。里面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转变太突兀,原因没有交代得很清楚。比如女主角放弃更好的前途而选择做一个差班的老师,毫无疑问是令人敬佩的举动。但是什么让她在遭受到如此大的阻力和挫折还依然坚持如初,仅仅空凭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?难道就没有《墨攻》里革离那样自我怀疑和犹豫过?我不太相信;那个一直桀骜不逊的黑人学生离家多年突然返家并低声请求他妈妈,我觉得与人物一向的性格不符,显得有些牵强和做作;那个厌世多年的墨裔女学生不顾家人和同族人的反对,决定当庭指证她的男友杀人,老师“润物细无声”式的教育自然功不可没,只是人物的心理和观念的转变,不大可能是读一本书听一堂课能够做到的吧?…凡此种种。
想想,也许是因为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,有点走记录片的路子,比较中规中矩,平铺直叙。如果我是导演,会多花一点时间交代各个主要人物的心理转变过程,越具体越有说服力;然后会把片子剪得情节紧凑一些,让年轻的观众感受到节奏的快感,就会被吸引。对这部片子总的感觉是---说教味道太重。 日本的《女王的教室》之所以好看,我认为就是胜在几乎没有直接的说教(最后一集除外),完全交给故事情节去发展,让观众自己寻找自己的答案。主角也是个女老师,几乎没有一句废话,酷到不行,而且故事地推进既始料不及又合情合理,把观众的心抓得紧紧的,让人不得不追着看下去。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,但是仍然有成功的作品出现。
不过,《街》里面几首背景音乐给我印象很深。为了知道这些歌曲的名字,我一直坐到最后等字幕全部打完。我记住的有:”A Dream” “It’s R Time” “Change”。特别是“A Dream”,把那马丁路德金著名的“I Have A Dream”重新填词用RAP唱出来,别有一番味道。一定要找到它们再听一遍或更多遍。